钱学森图书馆
场馆简介

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。在他身上,充分体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,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,被誉为人民科学家。钱学森同志的杰出贡献、感人事迹和崇高品格,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。为了进一步弘扬钱学森同志爱国,创新、奉献的业绩与精神,经中央研究,决定建设钱学森图书馆。

坐落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的钱学森图书馆,于2011年12月11日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之际建成对外开放。图书馆的建筑外形简洁、庄重,远看恰似戈壁滩中的风蚀岩,面向华山路的红色外墙上隐约看到钱老微笑的面庞,眼光向前,似乎正凝视着玻璃幕墙中显现的“两弹结合”导弹,体现了“大地情怀、石破天惊”的设计理念。图书馆总用地面积9300平方米,总建筑面积8188平方米,地下一层,地上三层,陈展面积约3000余平方米。馆内基本展览分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、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、人民科学家风范和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四个部分。馆藏有钱学森同志文献、手稿和书籍61000余份,珍贵图片300余张,实物近700件。馆内展示近15000件实物、图片和文献资料,并设有多功能厅、专题展厅、学术交流厅等文化设施。

钱学森图书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、全国科普教育基地、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、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、上海市国防教育基地,并将建设成为钱学森文献实物收藏管理中心、学术思想研究中心、科学成就和崇高精神的宣传展示中心,以此充分发挥其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,进一步宣传弘扬民族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作用。

预约途径

1. 个人参观。

请登录“钱学森图书馆”微信公众号 -“服务”-“票务预约”完成实名参观预约,并取得预约码。预约码当日当时段有效,过期作废。预约成功后,请凭预约码验票安检合格后入馆参观。

2. 团队参观。

请提前3-14个工作日预约,每批团队人数不超过50人。使用电脑登录预约系统(http://ticketqxslib.sjtu.edu.cn/#/team),选择参观日期和入馆时段(首次预约需注册团队账号),按系统提示提交所需信息。团队收到审核通过邮件后,视为预约成功。

线上展馆
党史故事
1955年9月17日,钱学森登上“克利夫兰总统号”邮轮,踏上归国航程。

故事一 一封求救信

1955年7月,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收到了一封辗转大半个地球的来信。

信中这样写道:“学森被美国政府拘留,今已五年,无一日、一时、一刻不思归国,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。”

此时,这封信的主人钱学森已被软禁滞留美国长达五年,他无时无刻不渴望回到自己的祖国,用毕生所学报效国家。

经过艰难的外交谈判,在祖国的援助和钱学森的不懈努力下,钱学森终于被允许回国。

多年后,周恩来总理意味深长地说:“中美大使级会谈虽然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,但是我们要回了一个钱学森,单就这件事来说,会谈也是值得的,有价值的。”

钱学森图书馆序厅造型 “升腾的智慧”,以红色、裂变、升腾的钱学森手稿作为他爱国、奉献、智慧的化身,象征着他的爱国情怀和超凡智慧的人生。

故事二 中国人怎么不行啊

1955年10月8日,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,回到祖国的怀抱。

此时,新中国国防建设正面临着严峻考验,共和国的领导人迫切感到,必须尽快发展自己的国防尖端武器。

于是,在钱学森考察东北期间,陈赓大将专程和他见了一面:

“陈赓大将就跟我谈谈,他说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,我那时候正憋着一肚子气呢,中国人怎么不行啊?所以就回答很干脆,我说外国人能搞的,难道中国人不能搞,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?”(此处用采访钱学森原音原画,约20秒)

一位是新中国的开国大将,一位是名扬世界的大科学家,此刻,在他们心里,奔腾的是同一股热流,激扬的是同一个梦想。

中国的航天事业,在这一刻,徐徐拉开了大幕……

钱学森图书馆建筑外形简洁、庄重,远看恰似戈壁滩中的风蚀岩,玻璃幕墙中显现出“两弹结合”试验导弹,体现了“大地情怀、石破天惊”的设计理念。

故事三 东方神剑

1964年10月16日,中国成功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,腾空而起的蘑菇云,让全世界为之震动。

然而,西方媒体却讥讽我们“有弹无枪”:虽有原子弹,但打不出去。

于是,钱学森率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开始一场无比艰难的铸剑工程——铸造可用于实战的核武器。

1966年10月27日,中国的第一枚核导弹东风二号甲研制成功,从原子弹爆炸到研制核武器,美国人用了13年,苏联人用了6年,而新中国仅用2年就完成了这一壮举!

“两弹结合”试验成功,中国从此拥有了真正的核威慑能力,在复杂的世界格局中,依靠战略威慑武器,我们为自己谋取了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,也奠定了中国的大国地位。

1965年1月8日,钱学森提交了《早日制定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》的报告,提出了我国人造卫星发展“三部曲”。

故事四 卫星“三部曲”

早在1958年,钱学森就开始思考我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发展。

1965年,钱学森向中央提交报告,建议国家开始人造卫星的研究。

钱学森提出了我国人造卫星发展“三部曲”:“第一,能上去;第二,能回来;第三,占领同步轨道。”

三部曲描绘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宏伟蓝图。从上世纪70年代起,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、第一颗返回式卫星、第一颗通信卫星相继发射成功,钱学森提出的我国人造卫星发展的“三部曲”全部实现。

今天,当我们为地球轨道上的满天“中国星”感到骄傲与自豪时,始终不该忘记:那是半个世纪之前,钱学森绘下的蓝图!

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、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,钱学森同志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。

故事五 钱学森入党

钱学森曾说,自己人生中有过三次激动,其中两次都与“党员”这个身份有关。

在美国,钱学森因参加共产主义学习小组,被指控为美共党员,遭受长达五年的迫害。

回国后,亲眼目睹新中国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,钱学森的心中感慨万千,他深深认识到,党的事业是伟大的,个人不管有多大本事,如果不依靠党组织,他所追求的强国梦想终究是无法实现的。

1958年9月,钱学森提交了入党志愿书。

这一年的12月27日,《人民日报》第一版报道了钱学森入党的消息。一年后,钱学森从预备党员转正,从此,这位科学家就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名正式党员。

钱学森后来说,那一夜,他激动得彻夜难眠。

坐落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的钱学森图书馆,于2011年12月11日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之际建成对外开放,向世人展现钱学森的百年追梦人生以及他为国家富强、民族复兴做出的卓越贡献。

故事六 钱学森弹道

60多年前,钱学森画了条曲线,如今,我们靠它铸成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中华利剑!

1948年,钱学森在一份名为“关于远程火箭导弹的优化轨道”的研究报告里提出了“无升力滑行轨道”的概念。

按钱学森的设想,未来的导弹可以先利用火箭发动机助推冲出大气层,然后再进入大气层进行无动力滑翔,这样既延长了射程,又增强了导弹的机动性。根据这个设想,钱学森画下一条导弹轨道,这条曲线就是著名的“钱学森弹道”。

2019年,全球唯一现役的高超音速滑翔飞行武器东风17导弹惊艳亮相国庆70周年阅兵,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。正是采用了钱学森弹道,东风17不仅极大提高了速度和射程,更使其弹道神鬼莫测,被誉为航母克星。